“产改”实践取得显著成效 下一步走深走实 向纵深发展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点题、亲自部署、亲自指导的重大改革。产业工会是推进“产改”的重要力量,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政治忠诚、业务精通、机制灵活、执行有力的工作特色,锻造了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红色资源优势,熟悉行业、贴近职工的产业传统优势,联系广泛、触角灵敏的组织体系优势和反应链短、执行力强的工作手段优势。这些特色和优势在深入推进“产改”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在加强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方面发挥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资源优势。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提出,本党的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从早期的上海机器工会到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再到铁路、纺织、烟草等产业工会,一经成立就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对党忠诚是中国产业工会的政治底色。在10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谱写了前赴后继的铁血壮歌,涌现出无数工运先烈、英雄模范、大国工匠等先进人物,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了团结斗争、建设国家、改革开放、奋进新时代的丰富工运经验,凝聚了宝贵的红色资源和精神财富。
在推进“产改”工作,加强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方面,产业工会应当充分利用红色资源,通过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产业工运史迹史料、展馆陈列等方式,回顾工运史上的艰苦与辉煌,教育产业职工珍惜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例如,中国机械冶金建材工会以编纂产业工运史志为契机,学习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对工人运动和产业工会的论述,举办“厂史寻根·劳动兴业——讲红色故事 树百年品牌”视频展播活动,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广大产业职工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在团结动员产业工人建功立业方面发挥熟悉行业、贴近职工的传统优势。从成立之初,产业工会就立足行业、扎根企业、直达职工。一个多世纪以来,全国产业工会历经多次调整分合,从中国工会八大时最多25个到当前10个产业工会,不论组织体系怎样调整,扎根企业、贴近职工的优良传统一直没有变。产业工会以团结职工建功立业为己任,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先进生产者运动、增产节约劳动竞赛到改革开放时期的“为四化立功”运动、“双增双节”活动,创造了辉煌的业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产业工会了解产业发展全局,掌握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熟悉本产业职工队伍,在新时代推进“产改”进程中应当充分发挥熟悉行业、贴近职工的传统优势,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深化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形成多层级、多行业、多工种、广覆盖的竞赛体系,团结动员广大产业工人建功立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产业工人主力军作用。
在提高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方面发挥联系广泛、工作扎实的组织优势。产业工会在工作实践中与各企业、各行业协会、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建立了紧密联系,具有联系广泛、触角灵敏、工作具体、作风扎实的特点和机制灵活、手段多样的组织体系优势。
在提升产业职工技能素质方面体现为落实企业培养产业工人的主体责任,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创新完善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制度,激发产业工人创新活力等特色实践。例如,中国机械冶金建材工会近年来致力于推动“产改”向纵深发展,163家企业委员单位和各级产业工会组织多措并举,着力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创建具有产业特色的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设立产业“工匠学院”,举办“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支持劳模和工匠人才在职业院校兼职教学、开设劳模工匠思想政治课程等,形成了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
在维护产业职工合法权益方面发挥反应链短、执行力强的手段优势。在职工队伍日益扩大、阶层渐趋分化,利益诉求越来越呈多元化特点的今天,产业工会作为产业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反映本产业职工的共性诉求。目前,产业工人整体收入还不高、职业发展通道还不畅,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面临许多新情况,都需要在推进“产改”中破题。
产业工会与企业联系紧密,贴近职工,执行力强,可以敏锐感知并及时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应充分发挥这一手段优势,通过建立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业务公开,落实职工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开展行业工资集体协商,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有效解决产业职工的急难愁盼问题。例如,中国国防邮电工会曾参与涉及劳务派遣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中国海员建设工会与交通运输部、中国船东协会成立全国海上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开展集体协商并签订《中国船员集体协议》,至今已开展协商11次;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通过头部企业带动,大力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中国金融工会利用银行机构网点为户外劳动者设立“港湾”“驿站”,提供暖心服务等,有效助推“产改”向纵深发展。
“产改”经过6年实践已取得显著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尚需产业工会继续发挥优势,推动“产改”走深走实,不断增强广大产业工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